在C++中,异常是一种强大的错误处理机制,但只有在正确使用时才能提高代码的健壮性和可维护性。滥用异常会导致性能下降、逻辑混乱,甚至资源泄漏。以下是关于何时抛出异常的实用准则和最佳实践。
1. 异常用于异常情况,而非控制流程异常应只用于真正“异常”的情况,即程序无法正常继续执行的错误状态。它不应替代正常的控制流,比如用异常来处理用户输入错误或文件不存在等可预期情况。
例如,函数查找某个元素未果,返回 std::nullopt 或布尔值比抛出异常更合适。
建议:- 不要用异常实现循环或条件跳转
- 不要为可预见的失败(如配置文件缺失)抛出异常
当程序遇到无法继续执行的错误时,抛出异常是合理的。比如内存分配失败、数据库连接中断、关键配置加载失败等。
标准库中,std::bad_alloc、std::runtime_error 等就是为此类情况设计的。
适用场景:- 构造函数无法完成对象初始化
- 系统调用失败且无法降级处理
- 违反类不变量或前置条件
抛出异常时,必须确保代码满足异常安全保证:基本保证(不泄漏资源)、强保证(回滚到调用前状态)或无抛出保证。
使用 RAII(资源获取即初始化)是实现异常安全的关键。
做法:- 用智能指针管理动态内存
- 用锁包装器(如 std::lock_guard)管理互斥量
- 避免在析构函数中抛出异常
公开接口应明确说明可能抛出的异常类型。使用标准异常类继承体系,避免抛出原始类型(如 int、char*)。
例如,逻辑错误用 std::invalid_argument,运行时错误用 std::runtime_error。
推荐:- 自定义异常继承 std::exception 并重写 what()
- 在函数注释中标注可能抛出的异常
- 避免 throw() 或 noexcept 错误标注
基本上就这些。合理使用异常,能让错误处理更清晰;滥用则适得其反。关键是区分“异常”与“预期情况”,并始终保证资源安全。
以上就是C++异常最佳实践 何时抛出异常准则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知识资源分享宝库其它相关文章!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