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Golang实现一个简单的爬虫,核心思路其实就是两步:先用标准库
net/http发出HTTP请求,获取网页的HTML内容;接着,利用
goquery这个库来解析HTML,像jQuery一样方便地定位和提取你想要的数据。这套组合拳下来,处理大部分静态网页数据抓取的需求,基本就够用了。 解决方案
说实话,第一次用Go写爬虫,
net/http的简洁性让我有点惊喜。它把HTTP请求的复杂性封装得很好,你只需要关心你想请求什么URL,以及如何处理返回的数据。而当HTML内容到手后,传统的字符串匹配或者正则表达,面对复杂的网页结构简直是噩梦。这时候,
goquery就成了救星,它把前端开发中熟悉的CSS选择器带到了后端,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和代码的可读性。
下面是一个基础的实现,展示了如何抓取一个网页的标题和所有链接:
package main import ( "fmt" "log" "net/http" "strings" "github.com/PuerkitoBio/goquery" ) func main() { // 目标URL,这里以一个示例网站为例,实际使用时请替换 url := "http://example.com" // 请替换成实际可访问的URL // 发送HTTP GET请求 resp, err := http.Get(url) if err != nil { log.Fatalf("请求URL失败: %v", err) return } defer resp.Body.Close() // 确保在函数结束时关闭响应体 // 检查HTTP状态码 if resp.StatusCode != http.StatusOK { log.Fatalf("HTTP请求失败,状态码: %d %s", resp.StatusCode, resp.Status) return } // 使用goquery解析HTML文档 doc, err := goquery.NewDocumentFromReader(resp.Body) if err != nil { log.Fatalf("解析HTML文档失败: %v", err) return } // 提取网页标题 title := doc.Find("title").Text() fmt.Printf("网页标题: %s\n", title) fmt.Println("\n所有链接:") // 遍历所有a标签,提取href属性和链接文本 doc.Find("a").Each(func(i int, s *goquery.Selection) { href, exists := s.Attr("href") if exists { linkText := strings.TrimSpace(s.Text()) // 简单过滤空链接文本,或只显示非锚点链接 if linkText != "" && !strings.HasPrefix(href, "#") { fmt.Printf("- 链接 %d: %s (%s)\n", i+1, linkText, href) } } }) // 尝试提取某个特定元素,比如第一个段落 firstParagraph := doc.Find("p").First().Text() if firstParagraph != "" { fmt.Printf("\n第一个段落内容: %s\n", strings.TrimSpace(firstParagraph)) } else { fmt.Println("\n未找到任何段落。") } }
这段代码展示了最基本的爬取和解析流程。从请求到错误处理,再到用
goquery定位元素,一切都显得相当直观。 Golang爬虫如何处理HTTP请求错误与重定向?
在实际的爬虫开发中,网络波动或者目标网站的反爬机制,常常让请求变得不可靠。光是简单的
http.Get()可能不够用,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控制。
首先是错误处理。除了检查
http.Get()返回的错误,我们还需要关注
resp.StatusCode。一个非200的状态码(比如404 Not Found,403 Forbidden,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)意味着请求没有成功,这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重试、记录日志还是直接跳过。
超时设置也是个关键点。默认的HTTP请求可能不会设置超时,导致程序长时间阻塞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自定义的
http.Client来配置超时:
client := &http.Client{ Timeout: 10 * time.Second, // 设置10秒的请求超时 } resp, err := client.Get(url) // ... 后续处理
User-Agent的设置也挺重要。很多网站会根据User-Agent来判断请求来源,如果发现是爬虫,可能会直接拒绝。模拟浏览器行为,设置一个常见的User-Agent头是个好习惯:
req, err := http.NewRequest("GET", url, nil) if err != nil { log.Fatalf("创建请求失败: %v", err) } req.Header.Set("User-Agent", "Mozilla/5.0 (Windows NT 10.0; Win64; x64) AppleWebKit/537.36 (KHTML, like Gecko) Chrome/91.0.4472.124 Safari/537.36") client := &http.Client{} resp, err := client.Do(req) // ... 后续处理
至于重定向,
net/http的
http.Client默认是会自动处理3xx重定向的。但有时候,我们可能需要禁用重定向,或者在重定向发生时执行一些自定义逻辑。比如,你想知道最终重定向到的URL,或者想限制重定向的次数。这可以通过设置
http.Client的
CheckRedirect字段来实现:
client := &http.Client{ CheckRedirect: func(req *http.Request, via []*http.Request) error { if len(via) >= 10 { // 限制重定向次数,防止无限循环 return errors.New("stopped after 10 redirects") } fmt.Printf("重定向到: %s (原URL: %s)\n", req.URL.String(), via[0].URL.String()) return nil // 返回nil表示允许重定向 }, } // 如果想禁用重定向,直接返回http.ErrUseLastResponse即可 // CheckRedirect: func(req *http.Request, via []*http.Request) error { // return http.ErrUseLastResponse // }
这些细节的考量,能让你的爬虫在面对复杂网络环境时,显得更加健壮和可靠。
goquery在复杂HTML结构中如何精准定位元素?说完了请求,接下来的重头戏自然是数据的提取。
goquery之所以好用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CSS选择器的支持。如果你熟悉前端开发,那么
goquery的API几乎是无缝衔接。
要精准定位元素,关键在于灵活运用CSS选择器。
-
基本选择器:
tagName
:选择所有指定标签的元素,比如"div"
,"p"
。.className
:选择所有带有指定class的元素,比如".product-title"
。#idName
:选择带有指定ID的元素,比如"#main-content"
。
-
组合选择器:
parent child
:后代选择器,选择parent
元素下的所有child
元素。例如"div p"
选择所有在div
标签内的p
标签。parent > child
:子元素选择器,选择parent
元素的直接child
元素。例如"ul > li"
。tag.className
:同时匹配标签和class,例如"span.price"
。[attribute=value]
:属性选择器,选择带有特定属性和值的元素。例如"a[target=_blank]"
。
-
伪类选择器:
:nth-child(n)
:选择父元素下的第n个子元素。:first-child
,:last-child
:选择第一个/最后一个子元素。
goquery的
Find()方法就是用来接收这些CSS选择器的。它会返回一个
*goquery.Selection对象,这个对象代表了所有匹配到的元素集合。你可以继续在这个
Selection对象上调用
Find()进行链式操作,从而深入到更复杂的嵌套结构中。
举个例子,假设你有一个产品列表,每个产品在一个
div中,
div有一个
class="product-item",产品标题在内部的一个
h3标签里,链接在
h3里的
a标签里:
<div class="product-item"> <h3 class="product-title"> <a href="/product/123">Awesome Product</a> </h3> <span class="price">$19.99</span> </div>
要提取产品标题和价格,你可以这么做:
doc.Find(".product-item").Each(func(i int, s *goquery.Selection) { // 在当前产品项的Selection中查找标题和价格 title := s.Find(".product-title a").Text() href, _ := s.Find(".product-title a").Attr("href") price := s.Find(".price").Text() fmt.Printf("产品 %d: 标题=%s, 链接=%s, 价格=%s\n", i+1, title, href, price) })
这里的关键是
s.Find(),它是在当前迭代的
product-item元素内部进行查找,而不是从整个文档的根部开始,这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。
此外,
goquery还提供了
First(),
Last(),
Eq(index)等方法来获取
Selection集合中的特定元素,以及
Text()用于获取元素的文本内容,
Attr(name)用于获取元素的属性值。这些方法组合起来,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的HTML解析场景。 如何让Golang爬虫更健壮:并发与数据存储策略?
一个简单的爬虫可能只抓取一两个页面,但如果面对成千上万的页面,甚至需要持续抓取,那么并发和数据存储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。
Go语言天生就是为并发而设计的,
goroutine和
channel是其并发模型的核心。利用它们,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并发抓取,显著提高爬取效率。
基本的并发抓取思路是:
-
生产者-消费者模型:一个或多个
goroutine
负责生成待抓取的URL(生产者),将URL发送到一个channel
中。 -
工作池模型:多个
goroutine
作为消费者,从channel
中接收URL,然后并发地执行抓取和解析任务。 -
结果收集:抓取到的数据也可以通过另一个
channel
发送给一个专门的goroutine
进行统一处理或存储。 -
同步等待:使用
sync.WaitGroup
来等待所有抓取goroutine
完成任务。
// 这是一个简化的并发抓取框架示例 func worker(id int, urls <-chan string, results chan<- string, wg *sync.WaitGroup) { defer wg.Done() for url := range urls { fmt.Printf("工作者 %d 正在抓取: %s\n", id, url) // 模拟抓取和解析 // resp, err := http.Get(url) // doc, err := goquery.NewDocumentFromReader(resp.Body) // ... 实际的抓取解析逻辑 time.Sleep(time.Millisecond * 500) // 模拟网络延迟和处理时间 results <- fmt.Sprintf("抓取完成: %s", url) } } func main() { // ... 前面省略的导入和主函数开头 urlsToCrawl := []string{ "http://example.com/page1", "http://example.com/page2", "http://example.com/page3", // ... 更多URL } numWorkers := 5 // 设定并发工作者数量 urls := make(chan string, len(urlsToCrawl)) results := make(chan string, len(urlsToCrawl)) var wg sync.WaitGroup // 启动工作者goroutine for i := 1; i <= numWorkers; i++ { wg.Add(1) go worker(i, urls, results, &wg) } // 将URL发送到urls channel for _, url := range urlsToCrawl { urls <- url } close(urls) // 关闭urls channel,通知worker没有更多URL了 // 等待所有worker完成 wg.Wait() close(results) // 关闭results channel // 收集并处理结果 for res := range results { fmt.Println(res) } fmt.Println("所有抓取任务完成。") }
当然,并发抓取还需要考虑速率限制(避免对目标网站造成过大压力,甚至被封禁IP)、错误重试机制、IP代理池等,这些都是让爬虫更健壮的进阶话题。
数据存储方面,取决于你的需求和数据量:
-
简单场景:如果数据量不大,直接打印到控制台,或者保存到TXT文件、CSV文件(使用
encoding/csv
包)或JSON文件(使用encoding/json
包)都是不错的选择。CSV适合结构化表格数据,JSON适合半结构化数据。 - 中等规模:可以考虑使用SQLite。它是一个轻量级的嵌入式数据库,不需要独立的服务器进程,直接以文件形式存在,非常适合本地开发和中小型爬虫项目。Go有成熟的SQLite驱动。
-
大规模和持久化:对于需要长期存储、支持复杂查询和高并发读写的数据,关系型数据库(如PostgreSQL、MySQL)或NoSQL数据库(如MongoDB、Redis)是更好的选择。Go的标准库
database/sql
配合相应的驱动可以很方便地操作这些数据库。
选择哪种存储方式,最终还是取决于你爬取的数据量、数据结构以及后续如何使用这些数据。
以上就是Golang实现简单爬虫怎么做 组合net/http与goquery解析HTML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知识资源分享宝库其它相关文章!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