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++项目中如何选择使用unique_ptr还是shared_ptr(如何选择.项目.shared_ptr.unique_ptr...)

wufei123 发布于 2025-09-02 阅读(4)
优先使用unique_ptr,因其性能开销最小且语义清晰;仅在需要共享所有权时使用shared_ptr,以避免不必要的性能损耗和循环引用风险。

在c++项目中如何选择使用unique_ptr还是shared_ptr

在C++项目中选择使用

unique_ptr
还是
shared_ptr
,核心原则是:优先考虑
unique_ptr
,因为它代表了独占所有权,性能开销最小,语义也最清晰。只有当确实需要多个对象共同管理一个资源的生命周期时,才应该考虑
shared_ptr
。简单来说,如果你能用
unique_ptr
,就用它;不能用的时候,再看
shared_ptr
是否是合适的解决方案。 解决方案

在C++现代编程中,智能指针是管理动态内存不可或缺的工具,它们极大地简化了资源管理,避免了内存泄漏和悬空指针等常见问题。

unique_ptr
shared_ptr
是其中最常用的两种,它们各自承载了不同的所有权语义,理解并正确运用它们是写出健壮、高效C++代码的关键。

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,很多初学者,甚至一些有经验的开发者,在面对动态内存管理时,会不自觉地倾向于

shared_ptr
,觉得它“更安全”,因为它能自动处理共享资源的生命周期。但说实话,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会带来不必要的性能开销和潜在的复杂性。我更倾向于把
unique_ptr
看作是默认选项,因为它最接近原始指针的性能,同时提供了RAII(Resource Acquisition Is Initialization)的强大保障。

unique_ptr
顾名思义,代表着独占所有权。一个资源在任何时刻都只被一个
unique_ptr
拥有。当这个
unique_ptr
超出作用域时,它所指向的资源就会被自动释放。这种独占性使得它的开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和原始指针相差无几。它支持移动语义,这意味着所有权可以从一个
unique_ptr
转移到另一个,但不能复制。这就像是你把一本书从一个架子移到另一个架子,书本身还是那一本,只是它的“归属”变了。

shared_ptr
则引入了共享所有权的概念。多个
shared_ptr
可以同时指向并管理同一个资源。它通过内部的引用计数机制来跟踪有多少个
shared_ptr
正在共享这个资源。每当一个新的
shared_ptr
指向它时,引用计数就增加;当一个
shared_ptr
被销毁时,引用计数就减少。只有当引用计数降为零时,资源才会被释放。这种机制在某些场景下非常方便,比如一个数据结构需要多个部分引用同一个对象,并且这些部分各自的生命周期不确定,但又都希望在自己“用完”后,如果没其他人用,对象就能自动销毁。

选择的关键在于你对资源所有权的预期。如果一个对象应该只有一个明确的“主人”,并且这个主人负责它的生老病死,那么

unique_ptr
无疑是最佳选择。如果一个对象需要被多个“合作者”共同维护,它的生命周期需要依赖所有合作者的存在,那么
shared_ptr
就成了必需品。 为什么
unique_ptr
通常是首选,它带来了哪些具体优势?

在我看来,

unique_ptr
之所以是首选,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性能优势,更因为它在语义上的清晰度。当你看到一个
unique_ptr
,你就知道这个资源在这里是独占的,没有其他地方会意外地修改或删除它。这种明确性极大地降低了代码的认知负担和出错的可能性。

具体来说,

unique_ptr
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:
  • 零运行时开销: 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。

    unique_ptr
    在运行时几乎没有额外的开销。它只存储一个原始指针,并且在销毁时调用
    delete
    。没有引用计数,也就没有原子操作(在多线程环境下,
    shared_ptr
    的引用计数需要原子操作来保证线程安全,这会带来额外的性能成本),这使得它在性能敏感的应用中表现出色。
  • 明确的所有权语义: 它强制执行独占所有权。你不能简单地复制一个

    unique_ptr
    ,只能通过
    std::move
    来转移所有权。这种限制反而是一种设计上的优势,它让你不得不思考资源的归属问题,避免了无意中的共享和由此引发的复杂生命周期问题。
  • 更好的局部性: 通常,

    unique_ptr
    管理的资源往往与其所有者在内存上更接近,这有助于提高缓存命中率。
  • 作为工厂函数的返回值:

    unique_ptr
    非常适合作为工厂函数的返回值。例如,一个函数创建了一个对象并返回其
    unique_ptr
    ,意味着这个函数将所有权交给了调用者。
    std::unique_ptr<MyClass> createMyClass() {
        return std::make_unique<MyClass>();
    }
    
    void process() {
        std::unique_ptr<MyClass> obj = createMyClass();
        // obj 独占 MyClass 实例
    }
  • 作为类成员: 当一个类内部拥有一个资源,并且这个资源的生命周期与类实例的生命周期绑定时,

    unique_ptr
    是完美的成员。
    class ResourceManager {
        std::unique_ptr<Resource> resource_;
    public:
        ResourceManager() : resource_(std::make_unique<Resource>()) {}
        // ...
    };

我个人觉得,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使用

shared_ptr
,但实际上并没有多个对象需要共享这个资源,那多半是过度设计了,或者说,你可能错过了使用
unique_ptr
的机会。 何时必须使用
shared_ptr
?它解决了哪些
unique_ptr
无法处理的场景?

尽管我强调

unique_ptr
的优先性,但
shared_ptr
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是不可替代的。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
unique_ptr
无法处理的“多所有者”问题。

以下是一些必须使用

shared_ptr
的典型场景:
  • 真正的共享所有权: 这是最核心的场景。当多个对象确实需要共同拥有一个资源的生命周期时,也就是说,只要这些对象中任何一个还存在,资源就不能被释放,那么

    shared_ptr
    就是唯一的选择。
    • 图形场景中的纹理/模型: 多个场景对象可能引用同一个纹理或模型数据。只要有一个对象还在使用它,纹理/模型就应该存在。
    • 缓存系统: 缓存中的数据项可能被多个客户端引用。当所有客户端都释放了对该项的引用后,它才能从缓存中移除。
    • 图结构中的节点: 在复杂的图数据结构中,一个节点可能被多个其他节点引用。
      struct Node {
      int value;
      std::vector<std::shared_ptr<Node>> neighbors; // 邻居共享所有权
      Node(int v) : value(v) {}
      };

    std::shared_ptrnodeA = std::make_shared(10); std::shared_ptr nodeB = std::make_shared(20); nodeA->neighbors.push_back(nodeB); nodeB->neighbors.push_back(nodeA); // 注意:这里可能引入循环引用,下面会讨论

     
  • 回调函数和异步操作: 在异步编程或使用回调函数时,一个对象可能需要在原始作用域结束后仍然存活,以便回调函数能够安全地访问它。

    class MyService {
        std::shared_ptr<Data> data_;
    public:
        MyService(std::shared_ptr<Data> d) : data_(d) {}
    
        void startAsyncProcess() {
            // 假设这是一个异步任务,它需要访问 data_
            // data_ 必须在异步任务完成前保持存活
            std::thread([this_ptr = data_]() { // 使用拷贝捕获 shared_ptr
                // 异步操作,安全地访问 *this_ptr
                std::cout << "Async process using data: " << this_ptr->getValue() << std::endl;
            }).detach();
        }
    };

    这里,

    data_
    被捕获到lambda中,
    shared_ptr
    的引用计数会增加,确保
    Data
    对象在异步任务执行期间不会被销毁。
  • STL容器存储多态对象: 当你需要在一个STL容器中存储指向多态基类的指针,并且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需要被容器管理时,

    shared_ptr
    是一个常见选择。
    std::vector<std::shared_ptr<BaseClass>> objects;
    objects.push_back(std::make_shared<DerivedClassA>());
    objects.push_back(std::make_shared<DerivedClassB>());
    // 容器销毁时,所有对象也会被销毁

使用

shared_ptr
的代价是运行时开销,它需要维护一个控制块,其中包含引用计数和弱引用计数,并且这些计数的操作通常是原子性的,以确保多线程安全。这意味着每次拷贝、赋值或销毁
shared_ptr
都会比
unique_ptr
有更多的CPU指令开销。所以,我的建议是,只有在确实需要共享所有权时,才去接受这份开销。 如何避免
shared_ptr
的循环引用问题?
weak_ptr
的作用是什么?

shared_ptr
虽然强大,但它有一个著名的陷阱:循环引用(Circular References)。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内存泄漏形式,它发生在两个或多个
shared_ptr
实例相互持有对方的
shared_ptr
,导致它们的引用计数永远无法降到零,从而使得它们管理的资源永远不会被释放。

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有一个父子关系:父节点拥有子节点,子节点也需要引用父节点。

struct Child; // 前向声明

struct Parent {
    std::shared_ptr<Child> child;
    ~Parent() { std::cout << "Parent destroyed!" << std::endl; }
};

struct Child {
    std::shared_ptr<Parent> parent; // 问题所在!
    ~Child() { std::cout << "Child destroyed!" << std::endl; }
};

void createCycle() {
    std::shared_ptr<Parent> p = std::make_shared<Parent>();
    std::shared_ptr<Child> c = std::make_shared<Child>();

    p->child = c; // p 拥有 c
    c->parent = p; // c 拥有 p
    // 此时 p 的引用计数为 2 (p 和 c->parent)
    // c 的引用计数为 2 (c 和 p->child)
} // p 和 c 离开作用域,引用计数各自减 1,但都仍为 1,导致内存泄漏

createCycle
函数结束时,
p
c
这两个
shared_ptr
局部变量会被销毁,它们的引用计数会减1。但由于它们互相引用,
p
的引用计数仍然是1(来自
c->parent
),
c
的引用计数也是1(来自
p->child
)。结果是,
Parent
Child
对象都不会被销毁,造成内存泄漏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C++标准库引入了

std::weak_ptr
weak_ptr
是一种非拥有型(non-owning)的智能指针。它指向一个由
shared_ptr
管理的对象,但它本身不增加对象的引用计数。这意味着
weak_ptr
的存在不会阻止对象被销毁。

weak_ptr
的主要作用就是:
  1. 打破循环引用: 在上述父子关系中,我们可以让子节点通过
    weak_ptr
    引用父节点。这样,子节点可以访问父节点,但不会增加父节点的引用计数,从而避免循环。
  2. 安全访问已销毁对象:
    weak_ptr
    不能直接访问它指向的对象。你需要先通过调用其
    lock()
    方法,尝试将其转换为一个
    shared_ptr
    。如果对象仍然存在(即其
    shared_ptr
    引用计数大于0),
    lock()
    会返回一个有效的
    shared_ptr
    ;否则,它会返回一个空的
    shared_ptr
    。这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机制来检查对象是否仍然存活。

修改上述循环引用示例:

struct Child; // 前向声明

struct Parent {
    std::shared_ptr<Child> child;
    ~Parent() { std::cout << "Parent destroyed!" << std::endl; }
};

struct Child {
    std::weak_ptr<Parent> parent; // 使用 weak_ptr 引用父节点
    ~Child() { std::cout << "Child destroyed!" << std::endl; }

    void accessParent() {
        if (auto p_locked = parent.lock()) { // 尝试锁定为 shared_ptr
            std::cout << "Child is accessing a live parent." << std::endl;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std::cout << "Parent has been destroyed." << std::endl;
        }
    }
};

void createNoCycle() {
    std::shared_ptr<Parent> p = std::make_shared<Parent>();
    std::shared_ptr<Child> c = std::make_shared<Child>();

    p->child = c; // Parent 拥有 Child
    c->parent = p; // Child 弱引用 Parent
    // 此时 p 的引用计数为 1 (p)
    // c 的引用计数为 2 (c 和 p->child)
} // p 和 c 离开作用域,引用计数各自减 1,最终都会降到 0,对象被正确销毁

在这个修正后的版本中,

Parent
仍然通过
shared_ptr
拥有
Child
,所以
Child
的生命周期依赖于
Parent
。但是
Child
通过
weak_ptr
引用
Parent
,它只是一个观察者,不参与
Parent
的生命周期管理。当
createNoCycle
函数结束时,
p
c
的局部
shared_ptr
被销毁,
p
的引用计数变为0,
Parent
对象被销毁。接着,
Parent
的析构函数会销毁其
Child
成员,
c
的引用计数也随之降为0,
Child
对象也被销毁。这样就避免了内存泄漏。

所以,在设计数据结构时,如果发现有相互引用的情况,并且其中一个引用不应该承担所有权责任,那么

weak_ptr
就是那个打破僵局的关键。它让你可以建立复杂的对象关系,同时保持清晰的生命周期管理。 在性能敏感的场景下,
unique_ptr
shared_ptr
的性能差异有多大?

在性能敏感的场景下,

unique_ptr
shared_ptr
的性能差异确实是值得关注的。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,在实际的“热点”代码路径中,这些差异可以累积成显著的性能瓶颈。
  • unique_ptr
    的性能:
    • 几乎零开销:
      unique_ptr
      的开销与原始指针几乎相同。它只存储一个原始指针,没有额外的控制块分配,没有引用计数,也没有原子操作。
    • 构造/析构: 创建一个
      unique_ptr
      (例如通过
      std::make_unique
      )通常只涉及一次堆内存分配(针对被管理的对象本身)和一次指针赋值。销毁时也只是调用一次
      delete
    • 移动:
      unique_ptr
      的移动操作是极其高效的,它只是简单地复制原始指针并置空源指针。
    • 内存占用: 仅占用一个指针的大小。
  • shared_ptr
    的性能:
    • 控制块开销:
      shared_ptr
      需要管理一个“控制块”(control block),这个控制块通常在堆上分配,包含了引用计数和弱引用计数,以及一个自定义删除器(如果指定了)。这意味着,每当你通过
      std::make_shared
      std::shared_ptr<T>(new T())
      创建一个新的
      shared_ptr
      时,至少会发生两次堆内存分配(一次是对象本身,一次是控制块)。
      std::make_shared
      通常更优,因为它可以在一次分配中完成对象和控制块的创建,减少了内存碎片和分配开销。
    • 引用计数操作: 每次拷贝
      shared_ptr
      、赋值
      shared_ptr
      或销毁
      shared_ptr
      时,都需要对引用计数进行原子增减操作。原子操作比普通的非原子操作要慢,因为它们涉及到内存屏障和CPU缓存同步,以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的正确性。在单线程环境中,一些实现可能会优化掉原子操作的开销,但这并不总是保证的。
    • 内存占用:
      shared_ptr
      通常占用两个指针的大小(一个指向被管理对象,一个指向控制块)。
    • 缓存效应: 由于控制块通常与被管理对象分开存储,这可能对CPU缓存的局部性产生负面影响,尤其是在频繁创建和销毁
      shared_ptr
      的场景下。

量化差异: 具体性能差异很难给出精确的数字,因为它高度依赖于CPU架构、编译器优化、内存子系统性能以及具体的使用模式。但大致上,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

  • 内存分配/释放:
    shared_ptr
    在创建和销毁时通常会涉及更多的堆操作,尤其是在没有使用
    make_shared
    的情况下。
  • 引用计数操作: 每次引用计数的增减,即使在单线程环境下,也至少是一次内存写入操作。而在多线程环境下,原子操作的开销可能比非原子操作高出10倍甚至更多。
  • 内存占用:
    shared_ptr
    unique_ptr
    多占用一个指针的内存。在存储大量智能指针的容器中,这会累积成可观的内存消耗。

总结: 对于大多数业务逻辑代码,

shared_ptr
的性能开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,它带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远远超过了这点开销。然而,在以下场景中,你可能需要仔细考虑并优先使用
unique_ptr
  • 高性能计算: 例如游戏引擎、实时系统、科学计算等,其中每个CPU周期都很宝贵。
  • 高并发系统: 大量
    shared_ptr
    在多个线程之间频繁拷贝和传递,会导致引用计数原子操作成为竞争热点,严重影响扩展性。
  • 内存受限环境: 嵌入式系统或需要处理海量对象的应用,额外的内存占用和堆分配开销可能成为问题。

我的建议是,始终从

unique_ptr
开始,只有在确实需要共享所有权时,才引入
shared_ptr
。如果你的代码在性能分析后发现
shared_ptr
是瓶颈,那么才值得投入精力去优化其使用方式,例如通过
std::make_shared
减少分配,或者重新审视设计,看是否能用
unique_ptr
weak_ptr
替代。

以上就是在C++项目中如何选择使用unique_ptr还是shared_ptr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知识资源分享宝库其它相关文章!

标签:  如何选择 项目 shared_ptr 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