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++如何使用多态实现策略模式(如何使用.策略.模式.多态...)

wufei123 发布于 2025-09-17 阅读(1)
策略模式通过多态实现算法的运行时替换,C++中利用虚函数机制使Context类通过抽象接口调用具体策略,实现解耦;结合工厂模式可进一步解耦对象创建,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可维护性。

c++如何使用多态实现策略模式

C++利用多态性,主要是通过虚函数(

virtual
functions)机制,来实现策略模式的核心思想——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算法行为。它允许你定义一系列算法,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,并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,从而让算法的变化独立于使用算法的客户端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“做什么”和“怎么做”分离开来,让“怎么做”的部分可以灵活地插拔。 解决方案

在C++中实现策略模式,我们通常会定义一个抽象基类或接口来声明所有策略共有的操作,然后为每一种具体的算法实现一个派生类。一个“上下文”(Context)类会持有一个指向这个抽象策略接口的指针或引用,并通过它来调用具体的策略实现。

我们来构建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场景,它需要支持多种运算(加、减、乘)。

首先,定义一个抽象的策略接口:

// 策略接口:定义所有具体策略必须实现的操作
class ICalculationStrategy {
public:
    virtual ~ICalculationStrategy() = default; // 虚析构函数很重要,确保正确释放内存
    virtual double calculate(double a, double b) const = 0; // 纯虚函数,要求派生类实现
};

接着,实现具体的策略类:

// 具体策略A:加法运算
class AddStrategy : public ICalculationStrategy {
public:
    double calculate(double a, double b) const override {
        return a + b;
    }
};

// 具体策略B:减法运算
class SubtractStrategy : public ICalculationStrategy {
public:
    double calculate(double a, double b) const override {
        return a - b;
    }
};

// 具体策略C:乘法运算
class MultiplyStrategy : public ICalculationStrategy {
public:
    double calculate(double a, double b) const override {
        return a * b;
    }
};

最后,构建一个上下文类,它负责持有并执行策略:

// 上下文类:持有策略对象,并委托其执行操作
#include <memory> // 为了使用智能指针

class CalculatorContext {
private:
    std::unique_ptr<ICalculationStrategy> strategy_; // 使用智能指针管理策略对象的生命周期

public:
    // 构造函数:初始化时传入一个具体策略
    explicit CalculatorContext(std::unique_ptr<ICalculationStrategy> strategy)
        : strategy_(std::move(strategy)) {}

    // 运行时改变策略
    void setStrategy(std::unique_ptr<ICalculationStrategy> strategy) {
        strategy_ = std::move(strategy);
    }

    // 执行策略定义的操作
    double executeCalculation(double a, double b) const {
        if (!strategy_) {
            // 处理策略未设置的情况,或者抛出异常
            // 这里为了简洁,我们假设策略总是有效的
            return 0.0; 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strategy_->calculate(a, b);
    }
};

在客户端代码中,我们可以这样使用它:

#include <iostream>

// ... 上述类定义 ...

int main() {
    // 使用加法策略
    CalculatorContext calculator(std::make_unique<AddStrategy>());
    std::cout << "10 + 5 = " << calculator.executeCalculation(10, 5)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15

    // 运行时切换到减法策略
    calculator.setStrategy(std::make_unique<SubtractStrategy>());
    std::cout << "10 - 5 = " << calculator.executeCalculation(10, 5)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5

    // 运行时切换到乘法策略
    calculator.setStrategy(std::make_unique<MultiplyStrategy>());
    std::cout << "10 * 5 = " << calculator.executeCalculation(10, 5) << std::endl; // 输出 50

    // 如果需要,可以随时添加新的运算策略,而无需修改CalculatorContext类
    return 0;
}

通过这种方式,

CalculatorContext
类完全不知道它正在执行的是加法、减法还是乘法,它只知道调用
strategy_->calculate()
。这就是多态带来的解耦和灵活性。 为什么策略模式需要多态?或者说,多态在策略模式中扮演了什么角色?

要我说,多态性在策略模式中简直是“灵魂”般的存在。没有多态,策略模式就失去了其核心价值。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:

首先,实现了算法的运行时可替换性。策略模式的精髓在于,我们可以在程序运行时,根据需要动态地切换算法。C++中的虚函数机制正是实现这一点的基石。当

CalculatorContext
持有一个
ICalculationStrategy*
指针时,它可以在不知道具体类型的情况下,通过这个指针调用
calculate()
方法。编译器和运行时系统会确保调用到实际指向对象的正确实现(例如,如果指针指向
AddStrategy
对象,就会调用
AddStrategy::calculate
)。如果没有虚函数,
Context
类就只能调用基类的方法,或者需要通过大量的
if-else
switch-case
语句来判断具体类型并调用相应的方法,这会使得代码变得僵硬、难以维护和扩展。

其次,达成了客户端与算法实现的高度解耦。想象一下,如果我们的

CalculatorContext
不得不直接知道
AddStrategy
SubtractStrategy
等具体类,那么每当我们新增一种运算(比如除法),我们就得回去修改
CalculatorContext
的代码。这显然违背了“开闭原则”(对扩展开放,对修改关闭)。多态通过抽象接口将具体实现细节隐藏起来,
CalculatorContext
只需要依赖于
ICalculationStrategy
这个抽象接口,而无需关心具体的算法是如何实现的。这种解耦使得系统更加健壮,也更容易应对需求变化。

最后,提升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。当我们需要添加新的策略时,只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具体策略类,实现

ICalculationStrategy
接口即可。
Context
类和现有的策略类都不需要改动。这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的成本,也让代码结构更加清晰,符合“单一职责原则”(每个类只负责一个职责)。在我看来,这种“不碰旧代码,只写新代码”的扩展方式,是每一个开发者都梦寐以求的。多态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入口,让所有新旧策略都能通过这个入口被无缝集成。 Post AI Post AI

博客文章AI生成器

Post AI50 查看详情 Post AI 在C++中实现策略模式时,有哪些常见的陷阱或需要注意的设计考量?

实践中,策略模式在C++里虽然强大,但也有不少细节需要我们细心打磨,不然就可能掉进坑里。

一个最常见的,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,就是策略对象的生命周期管理。在我的示例中,我用了

std::unique_ptr
来管理
strategy_
,这是一种非常推荐的做法。如果用裸指针,那么谁来负责
new
,谁来负责
delete
?是
Context
创建并销毁策略,还是外部创建并传递给
Context
,然后
Context
只负责使用?如果
Context
负责销毁,那么它需要知道何时销毁,以及如何正确销毁(特别是当策略是通过多态创建时,虚析构函数是必不可少的)。如果外部创建并销毁,那么
Context
就不能持有所有权,可能只持有一个
const
引用或
std::weak_ptr
,这又引入了外部对象存活时间的问题。
std::unique_ptr
在这里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所有权语义:当
Context
对象销毁时,它所持有的策略对象也会被自动销毁。如果策略是共享的,
std::shared_ptr
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策略的状态。我的

AddStrategy
SubtractStrategy
都是无状态的,它们只执行计算,不保存任何信息。这样的策略通常可以被多个
Context
对象共享,甚至可以设计成单例模式。但如果策略是有状态的,比如一个需要维护历史记录的加密策略,那么每个
Context
可能就需要拥有一个独立的策略实例,或者在策略中引入额外的机制来管理其状态。这会增加设计的复杂性,需要仔细权衡。通常,我们倾向于设计无状态的策略,因为它们更易于理解和复用。

还有就是策略接口的设计。

ICalculationStrategy
calculate
方法只接受两个
double
参数,返回一个
double
。这非常简洁。但在实际应用中,策略方法可能需要访问
Context
的一些内部数据,或者需要更复杂的参数。这时候,你可以考虑将
Context
的引用或指针作为参数传递给策略方法,或者设计一个更丰富的参数结构体。不过,这样做可能会让策略与
Context
之间的耦合度略微上升,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。过于宽泛的接口可能导致策略类承担了过多的责任,而过于狭窄的接口可能又不够用。

最后,不能忽视的是性能开销。虚函数调用确实会引入轻微的运行时开销(vtable查找)。对于大多数业务逻辑而言,这种开销是微不足道的,可以忽略不计。但在对性能极度敏感的场景,比如高性能计算或嵌入式系统,这种开销可能就需要被考虑进去。不过,通常情况下,策略模式带来的设计优势远超这点性能损失。

策略模式与工厂模式、模板方法模式等其他设计模式有何异同,它们如何协同工作?

理解设计模式,很多时候在于理解它们之间的边界与协作。策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,可以说是一种“分工与合作”的体现。

先说策略模式与模板方法模式。它们都关注算法,但侧重点和实现方式截然不同。

  • 策略模式(Strategy Pattern):它关注的是算法的替换。它通过对象组合(Context持有Strategy对象)和多态,让客户端可以在运行时选择不同的算法。算法是完全独立的,Context只负责“委托”执行。我的计算器例子就是典型的策略模式,
    CalculatorContext
    可以随时换上加法、减法或乘法策略。
  • 模板方法模式(Template Method Pattern):它关注的是算法骨架的固定与部分步骤的定制。它通过继承,在抽象基类中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(即“模板方法”),其中某些步骤是抽象的,留给派生类去实现。派生类不能改变算法的整体结构,只能定制其中的某些细节。比如,一个“文件处理”的模板方法可能定义了“打开文件 -> 读取数据 -> 处理数据 -> 关闭文件”的骨架,其中“处理数据”是抽象的,具体子类可以实现不同的处理逻辑(加密、压缩等)。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:策略模式通过组合实现运行时行为的替换,算法之间是平等的;模板方法通过继承实现算法骨架的复用和部分步骤的定制,子类在父类的框架内工作。

再看策略模式与工厂模式。这两者经常被一起使用,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
  • 工厂模式(Factory Pattern):它关注的是对象的创建。它提供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,但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。工厂模式将对象的创建逻辑封装起来,使得客户端无需知道具体类的名称。例如,一个

    OperationFactory
    可以根据传入的字符串(如"add"、"subtract")来创建并返回一个
    AddStrategy
    SubtractStrategy
    的实例。
  • 协同工作:一个常见的场景是,客户端根据某种条件(比如用户输入、配置文件设置)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策略。这时候,我们可以用一个工厂来根据这些条件创建具体的策略对象,然后将这个创建好的策略对象注入到

    Context
    中。这样,客户端既不需要直接知道具体的策略类名,也不需要自己去
    new
    这些对象,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灵活和可维护。例如:
    // 假设有一个工厂类
    class StrategyFactory {
    public:
        static std::unique_ptr<ICalculationStrategy> createStrategy(const std::string& type) {
            if (type == "add") {
                return std::make_unique<AddStrategy>();
            } else if (type == "subtract") {
                return std::make_unique<SubtractStrategy>();
            } else if (type == "multiply") {
                return std::make_unique<MultiplyStrategy>(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// 错误处理
            return nullptr;
        }
    };
    
    // 在main函数中
    // ...
    std::string operationType = "add"; // 假设从用户输入或配置中获取
    auto strategy = StrategyFactory::createStrategy(operationType);
    if (strategy) {
        CalculatorContext calculator(std::move(strategy));
        std::cout << "Using " << operationType << ": 10 ? 5 = " << calculator.executeCalculation(10, 5) << std::endl;
    }
    // ...

    通过这种组合,我们不仅实现了算法的运行时可替换,也实现了策略对象创建过程的解耦,让整个系统更加模块化。策略模式和工厂模式是设计模式中非常实用且常见的组合,能够有效地提升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。

以上就是C++如何使用多态实现策略模式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知识资源分享宝库其它相关文章!

相关标签: ai c++ ios switch 区别 为什么 red if switch 封装 多态 父类 子类 析构函数 const 字符串 结构体 double 指针 继承 虚函数 接口 委托 delete 对象 算法 嵌入式系统 大家都在看: C++井字棋AI实现 简单决策算法编写 如何为C++搭建边缘AI训练环境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配置 怎样用C++开发井字棋AI 简单决策算法实现方案 怎样为C++配置嵌入式AI开发环境 TensorFlow Lite Micro移植指南 C++井字棋游戏怎么开发 二维数组与简单AI逻辑实现

标签:  如何使用 策略 模式 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